HKTVmall ×《就係香港》
客戶獨家閱讀體驗
2020年/春季
 

愈艱難,愈自強。無論在哪個時候,香港人都是這樣撐過來的。

處於劣境的時候,便愈需要精神的滋養。2018年中創刊的Being Hong Kong《就係香港》, 是一本專門呈現香港在地生活、社區、文化、創意藝術、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的深度季刊。每一期都會邀請來自不同界別及世代的記者、作家和創作人,參與內容製作,Revisit Rethink Recreate香港百餘年來至今,獨特的在地特色及人情故事,並運用不同紙質及創意表現方法,配合優質印刷及人手釘裝技術,為讀者帶來不可多得的紙本閱讀體驗。 這次《就係香港》和HKTVmall聯乘,是希望把這些香港故事和廣大的HKTVmall客戶分享,讓大眾更清楚了解香港這個城市的獨特之處,還有香港人的能耐和所長。我們相信,香港還有很多未完的故事有待發掘。

(政府圖片資料室圖片)

REdiscover//
The Lion Rock 獅子山
撰文// 龍景昌

 

從前,人們經常用獅子山精神去代表堅毅奮發力爭上游的香港人。但獅子山下,人情世態的本相和複雜性,遠遠超於單向一面。香港人一向被視為現實又勢利,以錢掛帥; 但過去一次又一次每當危機出現、大環境變差時,卻又迅即變成溫情滿載,互相扶持。是同舟共濟,還是齊上齊落,都不過是換了一種講法,而骨子裡的共助精神不變。香港人,是一路這樣走過來的。

 

早在1862年便開始前往東方包括中國、暹羅和柬埔寨遊歷的蘇格蘭攝影師John Thomson (1837-1921),珍貴的影像讓人目睹十九世紀時的東方風貌。他的中國旅程也來到其時剛成為英殖民地的香港,在1868-72年間拍下了不少維多利亞城及海港的風景,也捕捉了當時仍然是農村的九龍城一帶的傳統風光。在農村背後,獅子山的氣勢已顯不凡。(Wellcome Library圖片)

 

獅子山下掙扎求生的故事,最具象徵性的莫過於戰後大片大片的寮屋區。位於鑽石山和新蒲崗之間的大磡村,與上元嶺村及下元嶺村組成鑽石山寮屋區,佔地共7.18公頃,2001年清拆前,是本港最大型的寮屋區之一,居民逾七千,區內還有不少人經營小型手工業、小型工廠及飲食小店等。1997年時,與寮屋區一街之隔出現了新型商場住宅荷里活廣場,兩者一新一舊形成強烈對比,更成為陳果電影《香港有個荷里活》的故事背景。(政府圖片資料室圖片)

 

如果說,太平山代表了香港殖民地所建立起來的「中環價值」, 那獅子山,則可以說是象徵了平民百姓、草根階層的奮鬥史。

 

太平山位於港島,是維多利亞港不可分割的風景。而當在太平山下、作為英國殖民統治起點的維多利亞城開始興旺之際,位於對岸的一列山脈之下,仍然是一片荒蕪。

從香港島北望,會看到九龍的多座山峰,排成一列,這就是古稱「官富山」的九龍群山,形成維港北面的天然屏障,也分隔開九龍半島和新界。

北宋時期,九龍沿海都設有官方鹽場,稱為「官富場」,直到清朝才廢置。儘管明末清初所指的「官富山」,範圍較大,包括了西起「急水門」(汲水門)、東至佛堂門等新界西南部的山峰;但現在的九龍群山,則普遍指西起由琵琶山、尖山、筆架山、獅子山、雞胸山、慈雲山、觀音山、大老山、鑽石山、斧山、象山、東山、飛鵝山、過背山、五桂山、照鏡環山、魔鬼山等一列山脈。今天,在香港人的印象中,這些山峰的名字,不少已經變成屋邨、隧道,地鐵,或甚至發射站的聯想。唯獨是獅子山。它的山峰海拔495米,雖然遠比不上香港最高的大帽山(957米),甚至不及毗隣的飛鵝山(603米);但由於其特殊的地貌,而且在不少地方都可以望得見山峰,讓它在九龍群山中脫穎而出,而且在不少香港人的心中,他們對獅子山比太平山有更大的感情投射。

今天我們可以顧名思義,獅子山之所以得名,正因其山峰恍似一隻俯伏著的獅子。其實,他以前還有不少其他的名字,例如讀者若翻看我們2018年《就係香港》冬季號隨書附送的《嘉慶新安縣志》古地圖方巾,便可以看見獅子山當時是被稱為「虎頭山」的。

獅子山英文是Lion Rock,甚麼時候中文名稱由「石」變「山」,則仍待考證。

 

戰後的香港有大量內地難民湧入,棲身在山邊寮屋,1953年聖誕節石硤尾大火令五萬人無家可歸後,令當時的香港政府也要謀求對策,解決住屋問題。及後九龍的黄大仙、慈雲山、石硤尾、橫頭磡等地區,先後興建大型徙置大廈及公共屋邨,成為日後港台劇集《獅子山下》的背景。(政府圖片資料室圖片)

 

在六七十年代,九龍半島地區剛開始發展,在很多社區內都可以遙望到獅子山,是不少在公屋出生成長的人的共同印象。圖為1967年落成位於黃大仙的摩士公園,是九龍最大的公園。背後更可以清晰看到獅子山山勢。(政府圖片資料室圖片)

 

在獅子山隧道通車前,來往沙田和九龍的交通,主要靠大埔公路。1967年通車的南行管道(由沙田前往九龍),是本港第一條行車隧道; 到了1978年時又新增了北行的第二管道,令七十年代開始發展的沙田新市鎮與市區的連接更緊密。在興建隧道時,也一併興建了三條大水管,將1968年落成、全港第二大的船灣淡水湖食水輸送到九龍區。(政府圖片資料室圖片)

 

在赤鱲角之前,位於市區的啟德機場為香港唯一的國際機場,航空交通也隨著香港經濟起飛而絡繹不絕。對很多港人來說,由外地回到香港,從飛機上俯瞰獅子山和密集的九龍城、山下燈火萬家的景象時,「回家了」的感覺便油然而生。(政府圖片資料室圖片)

 

若在地質學的角度,獅子山和九龍群山的形成,大約在一億四千萬年前,即侏羅紀的中後期到白堊紀的初期,是香港火山活躍期的最後一個階段。

獅子山與中國大陸的黃山、華山,同屬典型的花崗岩體,屬侵入性火成岩。由於直接由岩漿慢慢冷卻,往往經過數千年甚至百萬年才得以完全凝固,所以岩石晶體較大,個別礦物一般可憑肉眼觀察。

香港的花崗岩相對較受亞熱帶風化作用影響,地貌多為較矮的山丘(例如九龍及大欖郊野公園),帶有較厚及含粉砂狀及沙質的風化層,地形較矮和渾圓,並有大量巨礫遺留在地面,但獅子山卻屬例外;它的山勢由東至西伸展,高而狹長,西面獅子頭是一片懸崖峭壁。可以俯覽整個九龍半島及遠眺維多利亞港。

正如前述,九龍群山是九龍和新界的天然分界線,獅子山的北面為沙田,南面則為九龍半島。在沒有隧道及公路之前,沙田一帶的村民若要前往九龍市區,只能經由攀過獅子山的山路; 「路是人行出來的」,大抵就是這個意思。

據《香港山嶺志》作者黃垤華引述《嘉慶新安縣志》卷四《山水略》(虎頭山)條:「(虎頭山)⋯⋯其下凹路險峻難行,然實當衝要道。乾隆壬子年,土人捐金,兩邊砌石,較前稍為平坦。」此山口土名大坳,英名九龍峽(Kowloon Pass),今其上建香港回歸紀念亭,為山行人士休憩處。」

在獅子山一帶的古道為數不少,除了上述的「乾隆古道」,還有由石硤尾至紅梅谷的「獅紅古道」,以及來往慈雲山與沙田的「慈沙古道」。這些古道,並不難行,都成為今天郊遊人士和晨運客的好去處。

 

包括獅子山在內的九龍群山,也是早期香港行山家的熱門之選。九龍群山包括琵琶山、尖山、鴉巢山、筆架山、獅子山、雞胸山、慈雲山、觀音山、大老山、鑽石山、斧山、象山、東山、飛鵝山、大上托(過背山)、五桂山、照鏡環山、魔鬼山等,是維多利亞港以北的天然屏障。清朝時的《新安縣志》 內,稱獅子山為虎頭山,從不同角度去看有不同的形態。(政府圖片資料室圖片)

 

時代真的回不來了,所謂獅子山上看紅塵,獅子山下渡人間。現實一點,何妨就閉目享受,讓清風徐來,吹一陣清涼,吹一時清醒。接下的明天,繼續為混沌的日子幹活。
劉克襄《獅子山上看紅塵》

 

無論是2014年雨傘運動,還是去年的反修例示威期間,把港九兩岸的城市全景盡收眼底的獅子山,都成為民間抗爭運動及社會精神感召的勝地。近數年間,先後多次有人游繩將寫上不同口號標語的巨型直幡掛在獅頭之上,蔚為奇觀。去年8月23日,港九新界各區大量市民組成人鏈表達訴求,市區人鏈更連到獅子山之上,並在山頭上以鐳射筆照向山下,場面壯觀。9月13日中秋夜,由網民號召的「和你拖」上獅子山亮燈活動,用鐳射筆照向對岸,與聚集太平山頂的群眾遙遙呼應,成為香港人新的集體記憶之一。近月新冠肺炎肆虐,與市區近在咫尺的獅子山也成為熱門行山地,每個周末都人頭湧湧。(攝影:龍景昌)

 

REcreate//
The Lion Rock 獅子山

 

 

湯子柔 Svenja Tong

香港人,2000年生,倫敦中央聖馬丁視覺傳達設計在讀。喜歡香港,喜歡貓,喜歡歷史,喜歡舊東西。努力生活,努力學習創作中。

煩惱了很久到底要怎麼表達。再怎麼想像,我都只能看到獅子山獅子形狀的那一條線。就算我平時多喜歡這些所謂「象徵香港」的事物都好,它們突然都感覺很陌生。

它們會不會純粹是對外建立城市品牌時所用的元素?當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愈趨相同,這些事物在表象之外其實是不是與我全無關聯?「捕捉」「命名」「反覆傳頌」會否反而是在毀掉一件事物?會不會漸漸地,它們都變成一些用來掛在嘴邊的名詞或者符號?

這樣一直問著自己,我慢慢意識到,再怎麼解析一件事,最終還是得回歸生活本身。如果獅子山對我而言是記憶中的一道風景線,是小時候音樂課學到的一首老歌,那這就是它對我的含義。這個含義應該來自在這個城市生活時所看到的風景,還有與城裡人彼此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連繫著的感覺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版本。

 

 

 

 

管偉邦

香港當代水墨藝術家,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及藝術碩士,並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修畢藝術博士學位。曾獲「藝術新進獎」(2003)、「第十屆全國美展優秀獎」(2004)和「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」(2009),參與《第七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》(2010)、《台北國際現代水墨雙年展》(2012)、《時間遊人》(香港文化博物館,2015)和《似重若輕》(香港M+,2017),及舉辦個展《TRANSpose》(英國東亞藝術博物館,2013),《清風徐來》和《神遊》(分別為台北和北京亞洲藝術中心,2017和2019)。作品曾於香港、中國、台灣、美國、英國、德國、比利時和新加坡等地展出。作品收藏包括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、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、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、M+、香港藝術館,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。現任為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。

獅子山 2019
水墨紙本及液晶燈泡
四屏
左首三屏,每屏67×67公分
右首一屏,67×147公分

 

 

 

林雅儀 Zoie Lam

1981年於香港出生,畢業於平面設計與廣告科,現職插畫師,其⾝份也是時裝設計師,造型師,為各單位設計造型,亦是品牌ZL by ZLISM的主理人。於2010年開始創作ZLISM,直⾄2012年8⽉於香港舉⾏了個⼈展覽,ZLISM是⼀個外星球,內裡住了很多不同的"ZLISM"星人,每個ZLISM星⼈也有著不同的個性,但他們每⼀個也是善良和正面的。作品中以不同的媒體和螢光⾊系去表達每⼀幅作品。每⼀幅作品也有著背後的故事,而故事由ZLISM星球⼈代表為表達創作範圍為塑膠彩油畫,大型牆壁,多媒體合成畫作等。過往曾於⾸爾藝術展、台灣誠品書店、香港Bank Art Fair、Affordable Art、Asia Contemporary Art Fair等展出作品,亦與學校、香港藝術發展局、靈實醫院、903商業電台、海港城、圓方、PMQ、Samsung、IKEA、時裝品牌Vans、Converse、Levi's、Adidas、Reebok等合作,進行文化創意推廣活動。

世界是彩色的
在未來的香港
新一代獅子山精神一直延續下去
怹獨立地發光發亮地跟大家一起走下去